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_全球焦点

2023-06-30 17:32:40 来源: 来源:当代先锋网

盘江铁索桥,旧称盘江铁桥、盘江桥,又称铁索桥(铁锁桥)、铁桥,位于今晴隆县光照镇东方红村半坡塘寨与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大坪村西3千米的北盘江上。明崇祯元年(1628),安普监军副使朱家民修建,是贵州最早修建的铁索桥,比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铁索桥早70多年。建桥至今,盘江铁索桥因兵乱、水灾多次圮建,是黔滇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也是文人名士争相赞誉的盛景,在贵州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黔滇古道的重要关梁


(相关资料图)

贵州地区在西南的战略地位甚为重要,东接湖南,西连滇省,南界广西,北邻四川,为东来西去、南下北上的重要通道。至元朝开设黔滇驿道始,云南进入中原内地的主要线路(通京大道)即走此道,由关岭过晴隆的古驿道就成为了由黔入滇的必经之地。云贵交界处,北盘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乃“黔滇冲危界”。据史料记载,由关岭过晴隆县的北盘江河谷地域水深无际,江面宽近三十六丈,自成天险。

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地势,此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兵收复云南,颍川侯傅友德等率领的东路大军即由此驿道入云南。明崇祯年间,盘江铁索桥建成后,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黔滇驿道上的重要关隘,世称“滇黔锁钥”。顺治十五年(1658),南明抗清斗争中,明晋王李定国于黔西战事不利,惧失云南,焚毁盘江铁索桥以阻清军。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平定三藩之乱中,清军大败吴三桂军于永宁(今关岭),吴军焚盘江铁索桥,遁往云南。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为修黔滇公路,对盘江铁索桥进行扩建改造、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转运滇缅公路上援华物资的重要战略设施。

黄向坚盘江图立幅(作于清顺治康熙年间,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屡圮屡建的浩繁工程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盘江铁索桥未建以前,过往行人由黔入滇由“盘江渡”过江。但因北盘江水流湍急,多有“漂溺之患”。明天启年间安邦彦之乱起,云南路断。安普监军副使朱家民平定寇乱,劝贤捐助,又尽捐为官以来所得,“费及数万金”,建盘江铁索桥,“而道始通”。

该桥起于明崇祯元年(1628),落成于崇祯三年(1630)。国家图书馆藏《铁桥志书》记载,盘江铁索桥建成后极为壮观,仅建造用铁至少162000斤。桥面铺木板两重,桥两旁有铁链为栏,又有交错的细链为护栏。两端建有鼓楼和半月城,东西两岸各有四座揭地神像、天王像,有铁牛、石猊为桥镇。江岸有一座五层楼阁高菩萨像,还有元真观、三元宫、关圣庙、五龙庙、地藏殿、接引佛等寺庙道观菩萨像。其余如题桥勒石、对联匾额、崖刻石坊等不可胜数。

清(雍正)《晴隆县志》载,顺治十五年(1658)十二月,南明晋王李定国焚毁铁索桥。此次被毁后,“(铁索桥)仅存索七根”。顺治十六年,五省经略洪承畴、云贵总督赵廷臣和贵州巡抚卞三元请旨重修,此次重修两次。第一次,沿用原有铁索,为求速成,仅列十锁(索)并铺架木板。一年后,再次加固,于山中采伐粗壮树木280根,加建木梁,耗时两月。

据清(道光)《永宁州志》,康熙年间,盘江铁索桥五圮五修。其中以康熙五十年(1711)重修最为浩繁。

此次重建,粗略统计,仅建造用铁就达70874斤。并且此桥所用之铁,经久不锈。桥面上铺木板,东西两岸各建有城楼专管城门启闭。此后,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形成旧例。

雍正七年(1729),清廷准云贵总督鄂尔泰《请开上游驿站疏》,将黔省通滇大道,由安顺府之安庄另开新路,自镇宁州属黄果树(今镇宁县)改道经郎岱毛口渡(今六枝特区)过北盘江。自此,走盘江桥人少,“三年小修,五年大修”的旧例也改成六年一修。此后,这座工程浩繁的铁索桥在风雨中屹立200余年,直至民国时期再次改造、加固。

20 世纪 90 年代初,维修中的北盘江钢索链式吊桥。(来源于《贵州桥梁志》)

文人名士赞誉的盛景

盘江铁索桥建成后,不仅是很长一段时期黔地通滇的必经关梁,也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名胜,时人称之为“铁桥跨汉”,引来无数文人名士“打卡”赞誉。这些人或观光游记,或赋诗作文,或作图以记,或对联匾额,络绎不绝。

仅从《铁桥志书》记载的不同署名的题桥勒石、诗文、对联匾额统计,就多达200余人,其中不乏朱燮元、傅宗龙、张镜心、张鹤鸣、钱士晋、龙文光等达官要员,也有张瑞图、董其昌、王铎等著名书画家。时人盛赞朱家民建盘江铁索桥有“补天”之功,并为其建祠立像。

明崇祯十一年(1638),盘江铁索桥迎来一位特殊的文人墨客——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四月二十五日,徐霞客过盘江铁索桥,从一名“游客”的角度,写下一篇数百字“游记散文”,详细记载盘江铁索桥始建时间、建造缘起、建成形制及周边古迹(相关记述见《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

清顺治九年至十年(1652—1653),明末清初著名“孝子”、画家黄向坚由苏州吴县赴云南白盐井迎父归乡过往盘江铁索桥,作《寻亲纪程》《滇还日记》和寻亲图册。今贵州省博物馆藏有黄向坚的一幅《盘江图》立幅,真实刻画了盘江铁索桥的形制与周围景观。

邹一桂《山水观我》图册之十四《铁锁桥》。(作于清乾隆八年,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清顺治十二年(1655),贵州著名诗人吴中蕃过盘江桥,作诗一首,序中盛赞盘江铁索桥为“西南奇胜,当以此为最”。诗中“昔人劳创始,万古险夷初”“念穷高岸后,力借补天余”,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七年(1742),著名山水花鸟画家邹一桂提督贵州学政,作《山水观我》图册,其中就有著名的《铁锁桥》图,形象地绘出盘江铁索桥东西两岸悬崖陡峻,峭壁上藤蔓丛生,盘江水势湍急的景象。邹一桂还题诗两首,“铁锁横桥直上天”“一道长蛇控百蛮”等词句盛赞盘江铁索桥的险要与战略意义。

清朝成书的《明史》《黔书》《黔南识略》,(康熙)《贵州通志》、(咸丰)《兴义府志》、(咸丰)《安顺府志》等贵州地域古今各类志书都有盘江铁索桥的相关记载,后人歌咏称赞之诗词文赋更是难以统计。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用较大篇幅记述此桥,并盛赞盘江铁索桥“是一座结构上较大、建筑艺术处理很好的桥梁”。

抗日战争中,盘江铁索桥被日军机炸毁,后改成钢索链式吊桥。新中国成立后,盘江铁索桥两岸石刻群遗址受到各级政府重视,1983年,盘江桥石刻群列为晴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盘江桥石刻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段)名录。如今,盘江铁索桥存留的桥墩,北盘江两侧的石刻等依然清晰可见。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 │《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文/张文建

视觉/实习生朱家欢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