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谷的未来和划入崂山的可行性分析
2023-08-15 08:38:39 来源: 青记智库
曾经耀眼的青岛一谷两区,如今命运各不相同。
(资料图片)
2012年的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青岛全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其中“一谷两区”(蓝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十余年时间,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后,在初期大开发大建设之后,曾短暂陷入低迷,但最终还是靠着一个个先进制造业大项目的招引落地,成为青岛当仁不让的最强引擎。
而红岛经济区和青岛高新区分分合合,传言纷纷扰扰,虽然离期待中的高新区尚有距离,但重新聚焦医疗医药、高端制造等“1+2+1”主导产业后,高新区这两年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唯独蓝谷,虽然坐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和刚刚入列的国家实验室等非常好的平台,但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一直让人看不到希望。
蓝谷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呢?
1
根据即墨区统计年鉴,蓝谷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80亿元,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投资,同时蓝谷规上工业企业只有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6家。
蓝谷面积218平方公里,比整个深圳南山区(187.53平方公里)还要大。
而且,蓝谷从2012年启动建设,还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为什么在如此重视之下迟迟没有发展起来呢?
综合分析来看,蓝谷目前的困局可以归咎为两大先天短板。
一是离所在的即墨区中心区域太远。
以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为坐标,其到即墨区政府的距离在25公里左右,到崂山区政府的距离在36公里左右。
但因为到崂山有地铁11号线,乘坐公共交通到崂山区比到即墨区反而要少10到20分钟。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即墨中心区域的民生配套服务没办法辐射到蓝谷。
而蓝谷10万人左右的体量又不足以支撑起太大的公共服务。
二是蓝谷的科研机构和即墨区主导产业没有互补性。
即墨全区的主导产业实际上是汽车和纺织,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而蓝谷除了围绕海洋科研机构的科研服务,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
从2022年开始,蓝谷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同时布局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4个千亩产业园。
今年3月10日,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迁址落户蓝谷,成为第一个落户蓝谷的上市公司总部。作为连续8年入列中国互联网百强榜的企业,鹏博士能否带动蓝谷海洋信息产业发展,尚需观察。
2
从现实来看,蓝谷的科研氛围浓厚,有山大等高校和崂山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同时蓝谷正在发力的海洋领域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跟崂山区优势产业更匹配。
而现在崂山区面临的一大问题,恰恰就是产业和科研用地不足。
媒体曾经报道位于崂山区的九环机械,是国内石油机械领先的产品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但在近年遇到了瓶颈,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与产业升级,九环机械将位于崂山区株洲路的老厂房改成了用于研发、管理的总部楼房,而放眼产业空间饱和的崂山区,承载生产能力的厂房用地却没了着落。
最终,厂房落在了莱西。
因此,蓝谷完全可以与崂山区尝试一下合作,一方面解决崂山区用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其高校资源、科研力量完全可以与崂山区的科技产业形成互相补位。
在整个青岛,崂山区的财政收入仅次于西海岸新区,其强大的财政收入完全可以保障蓝谷的持续开发投入。
位于崂山区的中国海洋大学和位于蓝谷的崂山实验室也具有天然的协同性。
同时,崂山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科创产业本身也需要更广阔的发展腹地。
实际上,崂山在探索飞地合作上已有先例。
2021年,崂山在莱西的首个飞地项目巨峰科技产业园项目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28亿元,占地685亩,主要引入高端战略新兴企业落户。据报道,项目建成后可为崂山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约60万㎡载体,同时也能极大的带动莱西当地经济发展。
该项目由崂山区国资平台巨峰科创运营,产业园建设了标准化厂房、定制化厂房、办公楼、住宿区及配套设施。园区共有标准厂房及定制厂房30栋、办公楼9栋、公寓10栋。
根据媒体报道,高科技工业园巨峰产业化基地项目项目作为“飞地”项目,是青岛市崂山区一次跨区域布局、联动发展的经济模式的全新尝试。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破解“飞出地”崂山区的发展土地之困,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崂山产业集群发展,更是“飞入地”莱西市经济发展板块的重要一环。
3
飞地合作,国内不乏成功先例。
这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的合作历程颇具代表意义。
蓝谷起步的差不多时间,2011年11月1日,十一届苏州市委第5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建议方案》。
2012年1月11日,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
双方合作的前8年,更多是处于摸索、磨合、引流的阶段,并无太多亮点。
2019年10月,时任苏州一把手视察相城时,针对苏相合作进行了专门的指导,要求持续丰富“苏相合作”内涵,打造“苏相合作”升级版,最终实现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动发展,也就是把经济开发区变为苏相合作区。
2020年4月8日,在苏相合作区全面深化合作改革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苏相合作区揭牌。
在一把手过问和推进下,更紧密的苏相合作区成立,苏相合作区正式进入实体化运作。
苏相合作区以漕湖产业园为轴心,东至苏虞张公路、南至太东路、西至西塘河、北至冶长泾,面积也由原来的47.8平方公里扩到了50.8平方公里。
从合作模式看,苏相合作区是打破了两个边界:
一个是传统行政边界,一个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经济开放运营边界。
相当于既把苏州工业园区多年来形成的品牌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体制优势放大到周边地区,又把相城区相对宽松的资源腹地优势转化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后发优势。
这种“跨区合作、联动开发”的模式,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先富带动后富,你出钱,我出地,一起谋发展。
苏相合作区作为园区的“亲儿子”,重点就是复刻园区发展经验,合作区全力打造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3大核心产业集群,已累计引进项目200多个,总投资数百亿,其中42.32%来自苏州工业园区转移或者介绍项目。
从数据看,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飞地的苏相合作区真正跑起来了。
2022年,苏相合作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90.4亿元,同比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增长16.1%,其中工业投资34.4亿元,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亿元,增长41.7%;注册外资1.51亿美元,增长50.7%;到账外资1.3亿美元,增长31.1%。
这个增幅,在苏州各个区域中也都处于前列。
4
苏相工业区不是说说和做做样子,而是要真的借助园区之力,发展相城北部。
比如,苏相合作区领导班子大部分为曾经在工业园区工作过的干部担任。
苏相合作区的开发主体,由苏州工业园区大型综合国企新建元控股集团主导,目前国土、住建、社保、税务等都由园区派出机构管理,纳入园区管理体系,一把手由园区相关领导担任。
实体化运作一年来,苏相合作区承接了园区管委会第一批76项经济管理赋权事项,启用了园区规建委、经发委、行政审批局等7枚业务审批“2号章”;发出了经园区审批的首张营业执照,原属地的存量市场主体也完成了划转;各级科技领军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入库等部分经济条线项目申报纳入了园区管理,规划建设类审批事项全面对接了园区通道。
不仅面子上合起来,底子里也绑一起。
苏相合作区模式,是可以也给青岛一些正向启示的。
在行政区划调整难度高、时间准备周期长、未来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下,变通的飞地合作模式,可以为青岛区域平衡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让青岛严重的经济不平衡慢慢平衡,形成你追我赶,互相帮扶;也让区和区的难以协调,形成你中有我,共同进步。
2019年12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可见在飞地经济上,青岛市政府是有长期的准备、思考和行动的。
那就不妨更大胆一点。
原文标题 : 蓝谷的未来和划入崂山的可行性分析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8-15)鸠占鹊巢,网友称“苦按摩椅久矣!”
- (2023-08-15)一夜10大转会动态:切尔西官宣凯塞多,内马尔告别欧洲足坛
- (2023-08-15)区市动态 | 中国足协青岛青训中心莱西分中心授牌成立
- (2023-08-15)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 (2023-08-15)黄泥塘街道办事处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 (2023-08-15)国内单跨跨度最大飞机滑行道桥箱梁整体浇筑完成南宁机场未来将
- (2023-08-15)edge浏览器吗(microsoft edge是ie浏览器吗)